前段時間到深圳探媽媽過海關時入了間書屋閒逛,一會兒後店員問我想搵咩書。他這一問令我有點唔知點答好,向來去書局、行書屋都未必是有目的而去,最初的心情是看看有甚麼吸引的,不趕時間的話,看著看著倒真的會看上一、兩本買回去細看。
馮唐,有冇馮唐的書?我問。感覺得到店員停了一停,問係咪搵《三十六大》,話之前入了幾本,昨天剛賣晒。我哦了一聲,繼續瀏覽書架上的書。不想店員又問,是不是近來馮唐很火呀?店員這第二問再次令我唔知點答才好。認識馮唐的書,係幾年前在深圳書城的事,當時放在新書流行書架上,信手拾起一本,讀著讀著就放不下了,很喜歡他的文字。怎麼說呢,馮唐是讀醫的,棄醫從商,但偏偏更愛的是做個寫字的人 (Writer)。
我認為看閒書該是這樣的,你愛看甚麼書就看甚麼書,那怕你愛看的是《老夫子》。不過近日唔知挑起邊條筋,想看些有關政治人物的書,大概被香港目前幾分鬼魅的政治氣氛所引起罷。我開始看《毛澤東傳》。大凡人物傳記中肯敘述就最好,一旦加了個人感情色彩的便出現失真的感覺。例如寫毛澤東在北大任圖書館理員,月薪八元,當時在北大教書的大約一、二百元,但毛澤東已經覺得很好;還有毛澤東由北京返回湖南,在一小學任教,薪水只夠食宿,但毛澤東已覺得很好。毛澤東的兩次覺得很好,分明就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個人感情色彩的東西,染紅,殊不知大殺風景,令人對傳記本身有幾成寫實產生了懷疑。不過還會繼續看下去,尤其寫傑出政治人物的,如想了解深入點,更要多看二、三本不能瞧出其中的一些端倪。
3 則留言:
已經冇行本地書局好多年喇。近年買嘅書,全部都係旅行時見到嘅當地風光影集。
Arm︰
有咗電子書之後好多人都行少咗書局,不過好多新書沒有電子版,想睇時就真係要行下書局。
我覺得不論看實體書或電子書也好, 也要顧作者的收入, 否則看者初時開心, 但作者收入不夠活口時,這會使寫作人退出原來的寫作模式,到時想看新書也不易.
發佈留言